身為橫跨個人形象塑造與自媒體經營兩個領域的經營者(不敢自稱專家),在個人品牌塑造、IP經營、形象塑造與自媒體經營的內容,該看的書,該做的嘗試,該探討的議題不能少,深刻地感受到在個人品牌打造中很重要的三個形象定位:視覺識別、行為識別、理念識別極度重要,而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,簡單的說,你給人的第一印象、你的所作所為、你的價值觀,都是呈現『你』是個什麼樣的人。
高競爭時代,思維最重要,品牌獲利真的很簡單!
而在網路自媒體世代,這三個識別除了要做線下的設定之外,也要做線上的設定因為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等於你的貼文、你的留言、你的按讚你的分享,都代表了『你』是什麼樣的一個人。最近看了一本書是『數位形象力』,在書中也提到:作為網紅,廠商會藉網路瞭解一下你過往的言行,決定是否合作提案;做為求職者雇主可能會先查看你的FB、Twitter,判斷要不要請你來面試;作為追求者,曖昧對象或許會搜尋帳號和貼文,思考你們適不適合更進一步;作為社群小編,則必須時時注意品牌的發言是否和形象一致;這些關鍵時刻,任何雜亂無章、缺乏管理的數字形象,都可能錯失寶貴的工作機會、人際關係、甚至引爆公關危機。
我在經營網路個人自媒體的初期,其實是無心的累積,記錄生活,紀錄工作,也分享價值觀,而無心的累積,呈現的真實樣貌,也讓我體認到,言行一致是多麼的重要,許多網紅之所以被起底,或流失粉絲,很多時候是因為表裡不一。而我也曾經試圖有意識的經營,當然準則一就是言行一致與真實呈現,但有趣的是,呈現出的樣貌與合作邀約,變得很不一樣。說了這些,梳理一下我個人在經營自媒體的
五個心法:
★自我盤點釐清資源
★定位明確對象清楚
★個人風格有記憶點
★莫忘初心表裡一致
★觀察資料調整作法
網路時代讓資訊傳達變得扁平且破碎,大家幾乎都在網路上進行社交活動或記錄生活,無論是什麼呈現方式,文字、圖片、影片、直播、音頻,我們都可以依照自己所擅長的型態,來製作內容,但是,網路方便了資訊的傳遞,卻在無形中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仔細想想,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在沒有訊息通知的干擾下,和你的家人或朋友好好的聊天了呢?有時候明明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卻各自滑著手機,偶爾才聊上幾句話,科技冷漠,也是很令人擔憂的一件事情。
安迪‧沃荷(Andy Warhol)曾說:「在未來,每個人都會聞名於世15分鐘。」在現在最能吸引眼球的,就是影音了,人是視覺的動物,圖片與文字並列,目光會先被圖片吸引,而影音與圖片並列的時候,則是影音的吸引力大了一些,而近年來,直播的浪潮從聊天APP的斗內,一路燃燒到電商帶貨,到知識型網紅的崛起,我發現,在自媒體時代「溫度」與「參與感」是經營自媒體與自品牌,最重要的關鍵,而直播,是所有自媒體媒介中「溫度」與「參與感」能量最高的一種媒介。它真實且立即,與其他媒介相比無法重來不加掩飾,也成為直播的迷人所在。
直播可以應用的場景大致分為以下四類:
娛樂型:舉凡聊天、表演、唱歌、吃播……等等,主要提供放鬆與陪伴。
知識型:常見的有說書、課程、培訓,透過內容提供知識解決問題。
消費型:無論傳產或電商,都可以透過直播直接銷售產品
轉播型:記者會、發佈會、賽式轉播等等,打破距離的限制。
無論什麼類型的直播,記得直播主的個人風格,以及前面提到的「溫度」與「參與感」是最重要的!時常在課堂或演講中,與學員分享,我不教你怎麼當網紅,但網路自媒體世代每個人都能夠透過自媒體與社群平臺發揮影響力,成為社交圈與交友圈的意見領袖,發揮影響力。
不斷的累積與嘗試,是唯一法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