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013年以來, 台灣接連爆發關於食品安全的新聞. 使得台灣人民陷入一陣恐慌, 到底… 有甚麼是安全的?! 我還能吃些甚麼?!
今天, 姑且不去談論企業負責人個人的道德良心以及政府的檢驗標準. 單從企業角度出發來看這些事件. 無非都點出一個存在已久的現象 ;就是消費者想買”便宜貨”. 於是, “比價”成了全民運動. 企業比價取得最低成本的原物料; 消費者比價, 取得最便宜的商品. 雖然說這出發點沒錯. 然而, 當每個企業都淪於比價的陷阱時, 在低無可低的情況下, 還能有甚麼法寶能謀取利潤呢? 於是乎, 只得… 偷料了. 結果呢?到頭來, 企業輸了, 輸了市場, 輸了企業形象;消費者輸了, 輸了健康; 最後, 國家也輸了, 輸了公信力與國家形象.
要說這些是誰造成的呢? 我想, 卻是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. 但我卻要說, 這是因為台灣企業, 並沒有跟上時代進步的腳步. 時至今日, 許多企業仍採取”先製造再銷售”的模式, 價錢由企業依造製造成本加上利潤來決定.
然而, 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, 產品的”價值”已經不再由製造商的角度與立場來制訂. 台灣企業必須拋開”說服顧客來買我所生產的任何商品”; 轉而思考”改如何滿足顧客的需要”. 先思考顧客需要甚麼,願意出多少錢來買?再來決定該生產甚麼樣的產品,以及定訂甚麼樣的價格.
有間網路公司Litmitstyle. 他是個結合設計家, 製造商與消費者的平台. 設計家設計出來的產品, 上傳平台後由消費者選出, 再訂定合理的價格接受預購, 最後生產出貨, 皆大歡喜(平台, 設計家, 製造商與消費者格取其利).
比如說, 曾經有個設計師設計出一款跳脫傳統肥皂盒設計的新商品, 甫上架, 卻在短短的幾天內, 由原本只想達到製造門檻的一千個, 直衝上一萬個(執筆之日訂購數已接近兩萬個). 我自己就訂購了一千個. 為什麼會有如此現象? 因為設計家解決了我們長期以來使用肥皂盒的困擾(浸水濕軟的香皂), 其產品設計讓人感覺價值堪比美MUJI, 但價格卻是如此親民. 這就是很典型的由消費者來決定”商品的生產與否”的例子. (http://www.limitstyle.com/project/detail/20131025-37 )
還記得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後,引起了旗下相關品牌的被消費者抵制購買的全民運動,讓市場占有率最高的林*營鮮乳的銷售量一落千丈.在風波平息後藉著”買一送一”策略,以及一支新廣告”酪農版”,逐漸將買氣拉回.無奈…一場無罪判定的結果,又引發了人們心中的記憶與怒氣,再度發起拒買運動.此時,卻看到買鮮奶”送更多”,有效嗎?我不知道,只見網友們紛紛揶揄”再等等吧,等它送金條”.
看來台灣要再造奇蹟, 除了創意, 我想還是該由企業改變行銷思惟開始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