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資 : stocksnap
淺談如何看待跨境電商風潮將起
今年開始有很多跨境電商的講座或展覽,舉辦的單位有公部門 、公司和個人, 講座範圍涵蓋物流、文創、農業、生鮮甚至是經營模式的討論.有若干業內的人士多是憂心忡忡,擔心是擦鞋童理論.但無論如何相關的活動還是一場場的舉辦, 跨境電商儼然成為一門顯學. 在這個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,還是有一些隱藏性的問題.
廠商的觀望態度
很多電商的講座跟活動還會遇到一些熟面孔的廠商, 每次的問題還是集中在這個平台有沒有用. 已經問了幾年了,但還是在問.
沒有一個講者打包票,這個平台對廠商”絕對有用”. 因為每一個平台同類型商品的賣家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家,每一家廠商要透過廣告、品牌、包裝、品質、售價、服務、促銷、行銷策略……等等,把客戶吸引到網路商店, 種種行銷策使得客戶願意下單購買,賣家再想辦法營造好的客戶購買體驗,使得客戶願意第一次購買後再度回購,形成一個好的良性循環.
這個絕對不是單純將商品放上電商平台,商品就可以自己銷售. 或許曾經有過,但這樣的美好年代已經不再了.
電商平台的回饋
任憑多好的商品,只要商品不上架就不可能有銷售業績產出, 在跨境電商平台上銷售的第一個步驟是將商品上架.聽起來簡單也不難,但是在實務上這是最困難的. 也曾經針對這個問題詢問國內一個最大的半官方B2B平台,他們甚至設立專案協助廠商上架,但是成效也是不佳.
不論是B2B或是B2C平台,加入平台是第一個步驟.但往往許多廠商很有熱誠的加入平台,但是加入平台只是一個開始,接下來往往卡在商品上架銷售.平台業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甚至撥出人力跟預算,但是成效不佳,終究還是卡在廠商的配合上.
人力的需求供應
加入平台,完成刊登銷售之後,再來就會面對人力資源的需求.
目前多數電商業者規模都不算大,在現有人力不足的情況下,往往都會有人力募集的計畫. 但是因為公司規模不大,募集成效都不佳. 因此在市場上有電商協會透過協會的力量跟學校合作,透過跟學校的合作來確保會員廠商的人力的需求.為了確保人力是符合業界需求, 所以找來業內的講師搭配協會內的會員廠商擔任學校講師,來確保訓練出來的學生跟企業的Gap 是降低的. 學生被分發到企業後,企業只要透過些微的訓練,學生就可以馬上上線.
短時間內擦鞋童理論應該是還不至於, 整個跨境電商市場還是外熱內冷. 但是目前並沒有很明顯的產業政策,台灣整個經濟是停滯加上失業率無薪假陰霾籠罩,電商的創業門檻也不高,後續的態勢實值得觀察.